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7月26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有关情况。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毛群安:
再次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来参加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系列发布会。今天下午我们发布有关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内容。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上海体育学院校长陈佩杰教授,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教授,来出席我们本次发布会。
大家通过媒体报道也看到,昨天下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召开了全国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电视电话会。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我们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国务院副总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主任孙春兰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她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转变观念、合力推进、重在落实,扎实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大家知道,在我们设计的专项行动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是我们在重点人群部分设立的一个特别行动,也是健康中国行动文件公布之后引起公众、媒体关注的一个话题,所以今天我们特别安排了这一场发布会。下面先请王登峰司长对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有关情况作介绍。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感谢毛司长,尊敬的陈校长、吕书记,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15大行动当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行动。2018年,教育部推出一个主题健康教育的活动,叫做“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它是个因果关系,只要师生达到了健康,健康中国或者中国健康就可以达到。所以,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健康促进行动对于整个健康中国建设来讲是个基础性环节。
今年6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7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例行政策吹风会,18日上午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孙春兰副总理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昨天,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对会议做出了重要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陈宝生部长代表教育部作了《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专题发言,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也是按照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的安排召开的。
实际上,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社会高度关切、亿万家庭非常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也多次对加强学校体育、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这次健康中国行动把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列为单独的一项行动,应该说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关切。
教育部牵头推进这项行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叫做“一增一减一保障”。“增”是加强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也就是从促进健康的最积极、最主动的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就这项工作来讲,教育部目前正在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的要求,制定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改革发展的意见,预计在年内印发。《意见》重点解决如何加强学校的体育和美育的工作,核心就是要做到“四个明确”:
一是要明确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目标。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里面明确提出的,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来推进,这就全方位地界定了学校的体育与健康工作就要围绕着这样四个目标来开展。
二是明确了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内容。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实现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四位一体”的目标,就必须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健康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专项的运动技能。只有学生掌握了健康知识、运动技能,才能真正做到享受运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要实现强健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而且一定要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如果没有体育竞赛,学校体育要想实现强健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大家一起参与的,而对抗性的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团队合作、尊重对手、胜不骄败不馁的全面发展的个性素质,真正做到锤炼意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实际上也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实现路径,概括为第一个是教会或者学会,对老师来讲是教会,对学生来讲是学会;第二个是勤练,第三个是常赛。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就是要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专项的运动技能,并且学校要组织经常性锻炼和训练,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
三是明确了时间要求。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里面明确了学生每天要有两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具体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要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离开学校之后,到家里也要参加一小时室外活动,这就是“1+1”每天两小时,跟以往过去学校体育文件要求相比,这次是最明确的。
四是要明确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完成学校体育内容的路径。要做到教会或者学会、勤练、常赛,需要很多保障条件,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要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完善校内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器材设备。现在学校体育在这两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师资不足,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师严重短缺,而且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运动场地都是严重短缺的。前两天我们教育部开了个校园足球的新闻发布会,在这次发布会上,我公布了一组数据,我们全国目前所有学校的足球场地,把五人制、八人制、十一人制所有的加在一起一共是12万片,现在按照300人以上的学校来统计,平均每校只有0.5片足球场。到“十三五”末,将再增加2.9万片,加在一块儿也不过就是15万片,存在严重的短缺。师资队伍也是如此。
要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性作用。体育课不仅仅是带着孩子们活动,而是要教会他们运动技能,教会健康知识,并且一定要组织他们参加竞技比赛。我们需要在全社会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实现对学校体育内容、目标、价值的“移风易俗”,在全社会形成对学校体育的全新认识。同时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的内容和目标,我们必须加大体育师资力量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这真的要做到“改天换地”。而要实现这样的“移风易俗”和“改天换地”,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各全面的积极性。要把学校场地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纳入对学校教育水平的评估,同时也要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竞赛、掌握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情况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作为升学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才能真正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进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
经过4、5年的努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已经在这“四个明确”方面做出了表率。从目前来看,全国24000多所校园足球特色校,基本能够保障每周一节足球课,保证学生能够学会足球的基本技术。特色学校要经常组织训练和竞赛,这就是做到了学会、勤练和常赛。从最近的统计数据来看,从2016年以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比非特色学校有明显提升。校园足球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按照这个模式发展学校体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的基础性工作。这是“一增”,要增加体育锻炼。
“一减”,就是要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去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30条”,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个是学校要规范办学行为,二是对政府提出要加强监管,三是对社会提出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四是提倡家庭要承担起教育监护的职责。要把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减下来,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到阳光下,到运动场。
“一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学校体育能够增上去,确保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减下来。目前,教育部已经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办法,来确保“一增一减”能够落到实处。比如说小学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划片入学,保证学生有充足睡眠,改善学校的设施条件等等。学校的设施条件不仅仅是指运动场所,还包括教室照明、可调节高度的课桌椅、电子屏幕等方面。另外,还要坚持学生上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制度,严格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加强学校医务室的建设、校医配备,完善学生体育运动意外风险防控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相关工作评价体系,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里面明确提出的,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这个改革,就是围绕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围绕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学生在考试分数之外,在思想品德、体质健康、艺术修养和劳动素质等方面,要有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要真正扭转唯分数的评价体系弊端。所以,“一增一减一保障”就是整体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基本考虑。
目前,这几方面工作都已经全面铺开。十九大以来,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在中小学健康促进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毛群安:
谢谢王司长,下面进入到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之前先报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有问题的记者可以举手示意。
中国卫生杂志记者:
这个问题提给王登峰司长,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学生的近视问题做出重要指示,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不少媒体和专家认为,应当推动近视防控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和观点的?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刚才我讲到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时候,讲到“一增一减一保障”,近视防控实际上也要在这三方面下工夫。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近视防控的批示,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看:
第一,近视防控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总书记批示里面讲,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
第二,向全社会发出号召,大家一起来关注青少年的视力问题。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遏制青少年视力不良、持续下滑的趋势。
第三,明确做好近视防控的路径。充分调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的积极性,做好近视防控工作。
近视防控目标是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最集中、最敏感的一个。我们怎么才能防控近视呢?第一是要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第二要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第三要做好保障,包括改善照明条件、坚持眼保健操制度、掌握科学用眼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这三个方面都能做到了,近视问题就会得到遏制,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就会取得明显进展。
所以,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近视防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这一系统防控近视的文件。文件印发后,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出台一系列推进措施。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已经跟各省(区、市)签订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责任书。由两个政府机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就一项专项工作签订责任书,这还是头一次,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视。
《实施方案》明确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年度目标,就是每年总体近视率的下降。责任书里明确了每个省份的总体近视率要下降0.5或1个百分点以上。去年12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把我们各省(区、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情况作了一个摸底,有了底数,到今年年底,我们就要把今年年底测出来的数据和去年的做一个对比,哪些省份完成了近视率下降任务,哪些没有达到,并向社会公布。我们希望通过地方、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的共同努力,切实把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推进。谢谢。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教育部和卫生健康委员会都有合作,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长时间的监测,请问陈校长,从专业的角度跟我们说说这几年咱们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另外,在这次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您觉得哪个目标是最难实现的,给一些具体建议。谢谢。
上海体育学院校长、教授
陈佩杰:
刚才,登峰司长对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背景和推进举措进行了发布解读,作为一名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者,我感到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的引领下,中国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推进将会有一个全新的突破,全社会都关心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问题将会得到破解。
近几年来,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上海体育学院研究团队持续参加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工作,围绕抽查数据开展了相关研究。
一是成效和积极变化
我们团队研究内容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应用自研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发现: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水平整体向好。2018年体育健身指数得分60.2分,相比2016年59.3分有所提高。调查省份中体育健身指数总得分达60分的省份从2016年的16个增至2018年的19个,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学校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环境对处于身心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有较大影响,因此学校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责任的履行极为重要。研究发现,近几年学校环境促进学校体育改善积极,2016年至2018年得分分别为82.6分、84.6分和85.1分,上升趋势明显。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质健康达标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小学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健身意识得分分别为74.1分和65.8分,相比2016年分别提高了4分和2.3分。积极的体育健身意识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动力,健身意识的提高是本质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工作中,我们感到,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虽然有些改善,但整体上仍然比较严峻。
第一,虽然我国青少年形态发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超重和肥胖等问题却日益严重。1985年到2014年的全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龄儿童超重率从1985年的1.1%上升到20.4%,肥胖率从0.5%上升到7.3%。
第二,虽然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整体上有向好的趋势,但“增龄递减”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从2016、2017、2018三年调查数据来看,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优良率分别为26.5%、29.3%、30.3%,上升趋势明显。但随着学段升高,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也很明显。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2.1%,中学生为88.0%,大学生为74.4%。
第三,从全国范围来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很大,体质健康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还有学生视力等问题,亟待重视。
三是建议
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健康中国行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表现。从长远效益来讲,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也是支撑健康中国保持在较高目标水平的重要保障。
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更加重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持续不断地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体育是受法律保护的重要的学习活动,也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学习活动。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当前改革的重点用一句话来讲,可以概括为从“有体育活动”向“有效体育活动”转变,就是要提高学校体育活动中“中高强度”活动的时间比例。
第二,要加强社区体育建设,让青少年在学校体育中获得的健康效益得到延伸。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青少年上学日的身体活动水平明显高于周末和节假日的水平。其原因主要在于青少年离开学校后不太容易在社区周边找到适合健身的场所,也缺乏相应的组织带动。
第三,家长要转变孩子的成长成才观念,认识到久坐行为对孩子健康的危害。我们的调查显示,周末和节假日,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久坐时间明显增加。
最后,我想说,青少年的身份虽然主要是学生,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学校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在健康中国行动的整体引领下,通过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新举措的带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
学生健康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王司长,现在都非常强调户外运动,尤其是暑假期间,教育部门怎么才能加强学生走到阳光下,让他们增加户外运动,来保护眼睛呢?有什么具体措施吗?谢谢。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这个问题非常好。刚才陈校长谈了一个非常好的观点,就是学生在学校里是个学生,他离开学校,是个社会人。我们这次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实际上也是界定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五个方面的责任。从暑期的学生生活来讲,首先学校应该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在假期里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减少宅在房间里的时间。一方面要减少孩子的暑假作业,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假期的体育活动的作业。但是我想,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家庭的督促和社会的支持。
刚才陈校长讲了两个数据,一个是孩子们放学回家以后,离开学校之后,社区和周围的健身和体育锻炼场所还是比较短缺的,同时校外体育组织也非常少,这对于孩子们放学之后,特别是在长假期里面,能够有序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来讲,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最核心、最关键的还是家庭,要对孩子们在假期的活动有个统筹安排,要鼓励孩子们,或者给他们多安排一些到户外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这对于他们身心健康,特别是关于视力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还是说,这需要我们学校和社会特别是家庭的共同努力,确保孩子能够在假期里过得健康,过得更有意义,多参加一些户外的体育锻炼。谢谢。
中国家庭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请问王司长,在行动目标中提出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应采取的举措。家庭在行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将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鼓励家庭在行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第二,请问吕书记,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近一年来,请您从专家的角度谈谈这一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呈现哪些新的变化,对下一步继续做好近视防控有哪些建议?谢谢。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刚才我们讲到家庭的作用对一个孩子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最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既然是个健康促进行动,其实就是一场文化的运动,体育文化、健身文化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校的课堂上,它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行动,或者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我们的家庭要带孩子们去主动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按照刚才陈校长讲的,他们连续三年的调研,一直在提高。也就是家长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带领孩子们去锻炼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也就需要家长或者在社会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行动中,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家庭,对年轻的父母要有健康促进的教育,让他们本身就树立这样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念。
在很多欧洲国家,他们的家长到周末节假日,不仅仅带孩子们去参加体育锻炼,可能会带他们走很远的路,到很远的地方,参加一个体育竞赛活动,这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中国这样的家庭或者这样的家长还是极少数的。所以,你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家长自己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育儿。很多人跟我抱怨说,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带孩子,当他们跟同伴一起聊天的时候,就简单的给孩子塞一个IPAD,孩子就安静了。孩子要玩手机,给他玩儿,你就可以自己做别的事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问题,首先自己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这个教育其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孩子养成一种健康的学习、生活、娱乐,包括人际交往的习惯,这其实是当前整个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
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现在教育系统也在采取措施,我们已经开始试点推进体育家庭作业的制度,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给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这个体育家庭作业也要求父母跟他们一起来做。有的学校就在家长群里发视频,就是家长要带着孩子做哪几个动作,做完了要拍下来让孩子带回来。我想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通过家校的合作,通过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来促进学生在家庭里的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当然,前提还是要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人都能够关注到儿童青少年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对他个人的成长、对他全面素质提高的基础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要激发家庭和社会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抓好的工作。谢谢。
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吕帆:
自八部委颁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来,各省区市、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都真正行动起来,在近视防控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近视防控战略深入人心。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医疗机构和学生等五方协同,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关注孩子的近视问题。应该说,国家有关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战略和措施正以非常有效的方式渗透到各个方面。
二是教育教学相关措施层层传递。比如,减少学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即“一增一减”。比如,改善教室采光照明,把荧光灯换成LED灯,改进亮度、降低频闪、提高了光谱的连续性。把课桌椅换成可调式,根据儿童发育特点调整课桌椅高低,都是非常好的防控措施,不少学校都已经部署并付之于行动。
三是近视防控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在各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教育系统和医疗机构协同,在各地通过抽查或普查方式对中小学开展近视检测,基本掌握了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的“本底数据”。这项工作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因为我国有2.7亿在校学生,没有政府重视和多方协同,这一步是不可能完成的。本底数据非常重要,是监控未来近视状态走向的“基础线”,是评价防控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近视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科学指标。《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的2023年和2030年的近视防控目标,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既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主要抓手和主要建议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能真正实现减少学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一增一减”。多读书、读好书、考上好大学是家长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人生期盼。比如现在正处于暑期,对孩子和家长来说,要做到少读书、多户外活动是非常有挑战的。
二是阅读书写时能真正做到“一尺一拳一寸”。根据现有的近视研究资料,阅读写字姿势与近视发生发展有很大关联,良好的姿势应该从小孩子开始抓起,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中要共同承担培养责任。
三是家长能真正有效监控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强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本身是好东西,正是因为它的丰富性和生动有趣性,更容易让孩子们沉浸其中。比如,以往,新学期始伊,视力检查会比上学期刚考试完的时候好,因为假期好好休息了。现在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在假期,孩子要么被安排更多补课,要么乘机在智能手机上狠狠地玩。家长一定要承担起最主要的督导重任。
四是学校和医院等专业机构要真正做好科普和研究工作。作为学校和医院等专业机构的人员,科普是我们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渠道,我们要努力把眼健康和近视科学研究,以深入浅出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家长和孩子欣然接受,并将科学的眼健康和近视防控理念付诸近视防控行动之中。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出台近一年来,包括学校在内的各方都非常努力,为做好上述工作下足了功夫,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真正做到以上要求是不容易的,需要持之以恒。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毛群安:
我补充一点,最近系列发布会,包括这个行动出来之后,媒体有些报道,我看到一些公众也有对这些问题的反映。应该说,每个家长都很关心自己孩子的视力保护,但是往往没近视的时候,大家都意识不到,觉得眼睛挺好,没事,孩子没问题。等一旦近视了,就很着急,希望赶快有个什么办法,一下子就把这个事给解决好了。现在我们的媒体就要给家长宣传,重在事先的保护,等近视之后,要矫正就非常麻烦,现在还没有什么真正能够彻底解决近视的技术或者辅助用品。所以,提前告诉家长,在孩子眼睛没近视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这个问题,不要等孩子近视了才关注。现在经常碰到的情况就是,开始的时候没注意,真正注意的时候已经近视了,就丧失了保证孩子眼睛的机遇。再有,在这次行动中,全国妇联启动了一个“母亲行动”,刚才王司长也讲了,母亲在家庭成员的健康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叫做健康管理员,比如说饮食的问题,母亲更多的在家里操持这些,包括孩子的近视方面,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媒体把这次行动中规范的、权威科学的信息传递给母亲。像刚才提问的中国家庭报,家庭报就是应该告诉家庭成员,哪些信息是准确的,是专家反复斟酌。刚才说了,近视要矫正很难,但是要预防,做到哪几条,确实能起到预防的作用。现在很遗憾,该预防的没有预防,出现问题又着急,今天找这个医院,明天找那个医院,有的家长没少给配眼镜,各种方式都尝试,最后有的不但对孩子矫正近视没好处,甚至还对孩子的视力有更大的损伤。刚才吕书记特别强调,现在婴幼儿的时候,拿着手机就当玩具,小孩一玩儿,长时间看小屏幕,还没进学校呢,就已经近视了。所以就这个问题特别希望媒体提示我们家长。
健康时报记者:
王司长,对于高中同学来说,高考压力非常大,这次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高中会考。我们大家都知道,高中会考一般在高二阶段进行的,在具体的落实中如何保证这项政策真正增加学生的运动时间,促进学生健康,而不是变成一门可以突击应付的考试科目?谢谢。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好在两个地方,第一个是具体到高中这个阶段,另一方面具体到体育的学业水平考试问题。今年4月份,我跟随全国政协督查组到了江苏无锡,去了一个高中,这个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高一到高三每天一节体育课,而且高三的体育课一直上到5月27日。高中的体育课时要求是每周两节体育课,而他们学校是每周五节。我当时就问他这样做学生会不会同意,家长会不会同意呢?他说家长特别高兴,学生也特别高兴。学校经过这么多年的坚持发现,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上五节体育课,孩子们特别开心,而且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反而是个促进。其实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这就说明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认识到健康教育,包块健康知识、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智力开发、个性发展、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包括为人处世的全面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
所以我前面讲到“一增”,就是学校体育要加强的时候,我提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要移风易俗,要转变过去对学校体育、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过分片面的认识。首先,体育不仅仅是蹦蹦跳跳,要学会运动技能。无锡的这个高中开了三十多门体育课,据校长说,每年要多投入很多钱。因为很多科目,包括击剑,都要从社会上聘请教师来教,本校的体育老师承担了很少一部分课,大部分都是社会上请来的专业人士来教的。其次,特别重要的是对体育课价值的认识。你刚才提到高中体育纳入到学业水平考试,其实纳入和不纳入,在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是个态度,对学生高考的录取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不管是高二还是高三,起到的直接的激励作用可能并不是很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真正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意义和价值。
刚才毛司长讲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要把科学的知识教给家长、教给社会,其实我们要加强学校体育最基础的一项工作,是要提高全社会,包括我们的家长,包括我们每一位同学,对学校体育意义和价值的科学和全面的认识。当然,教育部也会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政策,在学校体育课时保障、教学内容的严格监管和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多管齐下、全方位努力,确保我们高中学生也能够每天锻炼一小时,能够坚持每周按时按标准上体育课,保障他们身心健康。谢谢。
上一条 : 揭秘 | 国家卫健委为何大力培养健康管理师
下一条 :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核心考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