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成人高考教育理论知识重点总结,希望对参加成人高考的学院有帮助。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二)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狭义的教育有时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 用。如我们看了某场电影,思想受到很大震撼,常说受到深刻的“教育”。此时,“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动物哺育下一代,但动物一直以生物实体的形式存在。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其他社会现象也对人的发展有影响,如社会生产对人的发展也影响很大,但不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发展。
第三,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反映和体现着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 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任何一种教育,从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着,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即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自身的继承关系,也称教育的继承性。
(2)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宗教、文学、艺术。法律等。一般说来,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表现在教育观点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虽然受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即当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改变,某些教育思想、内容、方法还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这是最古老的观点,主要受当时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显然是错误的观点。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是19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表现在把动物的学习活动等同于教育活动。动物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这只是一种本能,而教育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是一种本能或自发进行的活动。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把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混为一谈,否定了教育的社会用性,也掩盖了教育的阶级性。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教育活动中确实有模仿的因素,然而模仿并不等于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心理起源论”把人的意识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
关于教育起源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因为: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教育的发展
教育既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原始社会是人类第一个社会形态,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人类最初的教育萌芽到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相对丰富,教育的历史演化也相当漫长。总体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主要有: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因此,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全社会成员教育机会平等,教育目标一致,只有性别差异,没有阶级之分。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教育活动融合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表现为没有专职教育人员和专门的教育场所。
(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教育手段主要是育传身教、口耳相传、以身示范和观察模仿,教育手段相当简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此,古代社会的教育也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人类进人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根据史料记载,在夏朝这个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名称为“庠”、“序”、“校”等的学校;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替宗”、“辟雍”、“泮官”等学校的设立。
我国奴隶社会“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教育目的是培养巩固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大小奴隶主。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为“六艺”一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维持世袭等级制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祭把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将相,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射”、“御”分别指射箭驾驭战车等军事作战技术;“书”是语言文字的读、写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及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
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一一-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是斯巴达人,人数不到3万,统治着近30万的奴隶。斯巴达奴隶主对奴隶实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迫使奴隶进行反抗与暴动。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与暴动,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和武土。奴隶主的子弟7岁起到20岁,都在国家教育场所接受军事体育训练,教育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操教育,如赛跑、跳跃、角斗、骑马、投掷等;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骁勇的军人和武士。
雅典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国内阶级斗争比较复杂。有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斗争,有农业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斗争,还有农民、小地主和贫民之间的斗争等。为了使奴隶主后代适应这种复杂的斗争,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多方面的教育,提倡“缨斯”教育。雅典奴隶主子弟7岁到18岁可以到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既受到体操和军事训练,又受到读、写、算、音乐、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教育。
在奴隶社会,不管是我国还是欧洲,学校教育都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都只有奴隶主子弟才有权接受学校教育,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教育没有培养生产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官学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以学校教育制度较为完备的唐朝学制为例,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六学是: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学;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子孙人学;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子孙人学;律学、书学、算学,收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或庶族地主的子弟人学。二馆是: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该二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子弟。
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吏和君子;教育内容是儒学,即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在欧洲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使用两种手段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一种是对劳动人民进行“宗教的麻痹”;一种是对劳动人民进行“宝剑的镇压”。与此相适应,就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一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土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都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在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否则就是盲目的。而教育工作的最终结果,就是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这个效果应该与事先确立的教育目的相符合。或者说,我们对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价,应当以教育目的为标准、依据。可以说,全部教育工作自始至终是围绕教育目的这个核心而展开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目的性不强的问题。
(二)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所谓教育质量,就是我们培养的人的整体素质水平。人的素质水平可以通过许多指标反映,比如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数等。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教育质量存在着片面认识,有的常常以学科知识的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这实际上是由于客观的(比如有关的教育制度)和主观的(教师的认识问题)方面都没有很好地体现教育目的的缘故。所以,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目的的内容,并建立有效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运行机制。
三、教育目的的主要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个人本位论的兴起和盛行的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个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是个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人对社会的需要是不正确的。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的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它的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但完全否定了教育目的的个性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三)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的所指向的就是作为个体人的发展,教育本身也不会存在。但是,个人的生存、手段和条件。因此,个体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服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促使人去适应他所处于的那种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如果看不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实体,在制定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时候完全无视个人的因素,不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如求知欲的满足,美的享受和追求,以及身心健康的需要等,也可能培养出缺乏理智与情感,缺乏志趣与爱好,生活态度冷淡,精神世界贫乏的对象来。同时,教育目的如果完全不反映人的个性的发展,也可能培养出某种“标准件”,甚至可能成为强加于人的精神因素。
山东成人高考教育理论郭老师总结,希望对需要的同学有帮助,郭老师QQ(微信):3346077176
上一条 :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重点
下一条 : 山东成人高考学习资料---教育理论